2021年国内市场信息周报11月第02期
猪价滞涨信号明显 后期还能涨吗?
本周生猪价格为17.01元/千克,较上周上涨5.85%;猪肉价格为23.99元/千克,较上周上涨4.71%;仔猪价格19.17元/千克,较上周上涨8.55%;二元母猪价格为2645.42元/头,较上周上涨3.12%。
本周生猪周度均价持续上涨,但实际上周内猪价以涨跌震荡为主,南方及沿海多地猪价涨至18元/公斤以上。本周居民响应号召囤粮、囤肉、蔬菜等告一段落,加之北方地区降雪天气影响,养殖户出栏积极性提高,市场生猪供应略有增长,猪价出现震荡调整行情。另外,市场缺猪不缺肉,零售端对于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出现抵触情绪,近日猪肉价格也出现回调迹象,不支持猪价持续上涨。但考虑到去年年底非洲猪瘟对能繁母猪的影响,目前可出栏生猪存栏下降,叠加市场消费的增长,压价也有一定的难度,预计短期内生猪价格持续震荡调整为主,11-12月份猪价震荡偏强的概率依旧较大。
中国工业饲料市场集中度仍较低,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成本端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工业饲料行业竞争格局由饲料加工行业竞争逐步转向农牧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由于饲料产业上游为大豆、豆粕等大宗商品,成本端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目前饲料行业整体竞争比较充分,2019年,饲料行业CR3产量约占全国饲料产量的18.75%,与德国、日本CR3在3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中国饲料行业集中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饲料行业整体进入微利时代已成为新常态。受养殖端增速放缓影响,饲料行业容量接近饱和,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企业研发实力偏弱,产品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背景下,饲料行业“暴利”时代基本结束,整体走向微利并成为新常态。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受疫情、环保、原料飙涨影响,11月水产料又涨价
河南省饲料工业协会11月6日发布关于调整饲料供给价格的意见,受新冠疫情、国际贸易摩擦、环保等影响,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给料企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对全省饲料进行调整,涨幅为75-100元/吨。
同日,新希望发通知宣布全线上涨饲料价格,包括水产料在内,其中水产料的普水料上涨50元/吨、特水料和膨化料均上涨100元/吨。
养殖产能持续兑现,四季度生猪出栏压力不减
农业农村部监测,10月份屠宰生猪达到了3023万头,同比增长111%。 3月份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每个月新生仔猪数量都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的一季度上市的肥猪同比还会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的局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比正常保有量多6%,预计到明年年初才能调整到合理的水平。
除此之外,规模场的出栏计划、10月压栏惜售、二次育肥的、冻品都摩拳擦掌、虎视眈眈的等待着11月中下旬季节性消费旺季来临,预计在行业普遍看空明年一季度猪价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出栏在年底的消费旺季应该是相对良性的销售策略,若各方供给形成合力,同时终端消费相对刚性,且部分消费已经前置,预计11月季节性消费旺季将带来猪价小高峰。
玉米下调空间有限
原油居高不下,全球通胀预期不减。东北本轮降雪基本结束,物流运输已在恢复当中,降雪结束后基层售粮进度有望加快,前期供需错配有望改善;山东地区深加工持续提价之后,厂门到货明显增加,供求紧张格局有所改善。预计近期新粮上量将明显加速,季节性供给压力将有所显现,盘面或延续回调态势。然而,冬奥会临近,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压力加大,且东北1月仍有强降雪,企业年前建库需求有望前置,玉米下方回调空间有限。
农业农村部召开部门协调会和养殖企业座谈会 推动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工作措施
近日,农业农村部分别召开生猪生产部门协调会议和生猪养殖企业座谈会。猪生产于二季度全面恢复,但6月份后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生猪价格低迷,养殖陷入亏损。近期猪价虽有所反弹,但市场供应相对宽松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生猪生产的关键在于适度去产能,防止长时间亏损造成后期产能过度下降,引发生产大起大落。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压紧压实省负总责要求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用地、环保、贷款和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注重预调微调,扎实做好冬季非洲猪瘟、仔猪腹泻等动物疫病防控,坚持生猪屠宰环节“两项制度”,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立
即
联
系